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24489
通腑与泻肺法配伍应用对ALI/ARDS大鼠肺肠组织sIgA含量影响的比较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刘恩顺1,孙增涛1,苏景深1,郭思佳 刘伟 刘建 孟苗苗 杨晓 刘恩顺 孙增涛
第1页

    参见附件(2280KB,2页)。

     1.1.6 指标观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ELISA检测大鼠肺肠组织中SIgA,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各项指标以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作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状态观察

    对照组大鼠活泼好动,皮毛光泽发亮,呼吸平稳,抓取时能迅速逃避。模型组大鼠在注入OA后30 min起,始出现精神不振,行动迟缓,对刺激反应差,皮毛枯槁,无光泽,多见皮毛倒立,蜷缩成团状;随时间延长,大鼠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部分大鼠出现紫绀、血性泡沫样液体从鼻腔溢出、大便干结、部分有血尿。泻肺组、通腑组和通腑泻肺组大鼠精神及呼吸困难均好于模型组,能饮水,多数有黑色稀便,极臭,未见血尿;但亦行动迟缓,对刺激反应不灵敏;皮毛无光泽,但较少出现皮毛倒立。

    2.2 肺肠组织sIgA检测结果

    2.2.1 第3天检测结果第3天大鼠肺、肠组织sIgA含量比较,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泻肺组、通腑组及通腑泻肺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通腑泻肺组较泻肺组和通腑组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大鼠sIgA第3 天检测结果(x±s,μg/ml)

    Tab.1Test results of sIgA in the third day (x±s,μg/ml)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通腑泻肺组比较,△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1;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P<0.05; compared with Tongfu Xiefei group,△P<0.05

    2.2.2第7天检测结果第7天大鼠肺、肠组织sIgA含量比较,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泻肺组、通腑组及通腑泻肺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通腑泻肺组较泻肺组和通腑组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分泌性IgA 是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主要存在于泪液、唾液、乳汁和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分泌液中,是黏膜组织免疫应答的特征,也是机体黏膜免疫的第一道防线。SIgA的产生直接取决于抗原的存在。Singh等[7]报道,用伤寒沙门菌免疫小鼠可诱导小鼠脾T细胞数量增加,肠液SIgA含量增高。刘东妍等[8]也发现,在持续高氧作用下新生大鼠回肠黏膜分泌大量SIgA,这有利于抵御细菌毒素的侵袭,以保持肠黏膜的完整性。证实了机体在遭受抗原打击后可以出现以SIgA升高为表现形式的黏膜免疫应答,与有学者[9]提出的局部气管吸入或鼻腔滴入减活疫苗,可激发黏膜产生较多的SIgA,提高其免疫功能的观点一致。

    失控性的炎症反应是ARDS病理机制的一大特点,目前认为,急性肺损伤是机体炎症反应在肺部的表现,炎症反应包括促炎与抗炎两个方面[10-11]。二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相互影响,两者保持平衡则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而与炎症反应和炎症损伤同时发生的黏膜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处于稳定状态中起到重要作用。正如邱海波等[12]在探讨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与药物治疗时提出必须同时观察促炎与抗炎反应的变化,才有可能确定正确的免疫治疗方向一样,对ARDS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黏膜免疫功能要有更深入的认识。

    ARDS具有明显的肺、肠相关特征,因此,“肺病及肠”、“肺肠同病”是从中医视角观察ARDS的常见结论,而“脏病治腑”、“脏腑同治”也是中医常用的有效治法。本实验开展了通腑与泻肺法及其配伍应用对ARDS大鼠黏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大鼠接受抗原攻击,制成ARDS模型后,激活体内黏膜免疫系统以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表现为所有造模组肺、肠组织sIg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三组均能降低肺、肠组织sIgA水平,其中通腑泻肺组优于泻肺组和通腑组。实验结果一方面肯定了中医通腑法、泻肺法和通腑泻肺法均可通过激活sIgA免疫应答,中和体内抗原,减轻其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黏膜免疫功能这一沟通肺、肠的生物学机制起到治疗ARDS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中医肺、肠相关的通腑泻肺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通腑法与泻肺法,为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生物学机制和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2]李文放,陈杰,杨兴易,等.大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102.

    [3]耿耘,马超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1):4-5.

    [4]靳文学,杨宇.从黏膜免疫系统看“肺与大肠相表里”[J].四川中医,2005,23(12):1-3.

    [5]柯雪帆,赵章忠,张玉萍,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J].中国中药杂志,1983,8(12):36-38.

    [6]张青,毛宝龄,等.油酸和内毒素两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报,2000,22(6):603-604.

    [7]Singh M,Vohra H,KumarL,et al.Induction of Systemic an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in Micelmmuniscd with Porins of Salmonella Typha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80KB,2页)